Ph:0571--86992277
《每日商报》今日全版报道:胡庆余堂——百年老树发新芽 翻开历史新篇章
2019-07-10

1.1.jpg

2.2.jpg

通讯员 张达 商报记者 潘婷婷

    “北有同仁堂,南有庆余堂”。145年前,杭州吴山脚下,诞生了一家医药馆——胡庆余堂。

      漫步河坊街,高达12米、长达60米的白色封火墙上,“胡庆余堂国药号”7个特大楷体字震古烁今。经历145年的浮沉,如今,古色古香的胡庆余堂营业厅内依旧繁忙,求方购药者络绎不绝,闭上眼恍惚之间,仿佛还能看到140多年前人们穿着长衫在这里求医问药的场景。

       近些年来,胡庆余堂积极转型升级,药品生产主体两度搬迁,进入发展快车道,完成了从药材种植、饮片加工、成药生产、新零售、医疗科研乃至工业旅游等为主导的中药产业链布局,在传承“戒欺”中药文化的同时,屡屡以年轻态的新产品惊艳市场。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,胡庆余堂药业这家百年老店正在拥抱新时代,焕发新活力。

       说起这家百年老店,不得不说胡雪岩,在1874年,他在杭州直吉祥巷九间头设立了“胡庆余堂雪记药号”筹建处,这也是胡庆余堂的前身。在1878年,胡庆余堂正式在大井巷开张营业。

       在1995年底,胡庆余堂曾搬过一次,生产主体从上城区大井巷95号搬到了江干区杭海路78-10号,从传统作坊逐步走向现代化工厂。1996年底,胡庆余堂加入了青春宝集团,进入了发展快车道。

       1999年,胡庆余堂改制,转变为股份制企业,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更名为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。随后,公司进行工商分离,成立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,开设门诊和药品零售业务,位置保留在河坊街旧址。另一部分制药工业主体,在钱江新城新厂址持续发展。

3.jpg

       2007年开始,杭州提出“退二进三”战略,优化工业布局结构,此时的胡庆余堂药业就萌生了搬的“想法”。

    “当时我们去下沙找过地,但是没成功。”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麦成说,当时公司在杭海路厂区占地56亩,建筑面积仅3.8万平方米,“场地太小了,产品生产受到局限,生产跟不上只能找其他药厂来做委托生产,更不要说产品开发。”许麦成说。

       他们着手找新厂区的选址,走了临安、乔司、滨江等地,最终,找到了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洲路70号。“当时余杭区正在产业结构转型,淘汰落后的纺织行业,引进生物医药类的企业,正好一拍即合。”

       2012年4月,许麦成被任命为迁建总指挥。他说,药厂搬迁不是简单的建厂房,还有复杂的产品工艺设备安装、空气净化系统安装以及配套设施安装。同年6月,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拿到了临平新厂区的土地证,总面积有107.27亩地,比老厂区增加了近一倍。规划设计、各项审批手续、施工招投标……直到2013年3月,工程正式破土动工。

       在他看来,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紧,“老厂址被征用,恰逢G20杭州峰会前夕,原址厂房设备都要拆除,要求我们在2015年年底前必须搬走,越早越好,但新厂建设工期以及设备调试,时间根本不够。”许麦成说,药品生产企业搬迁,不是工程完工就可以投产,需要生产线调试完成、试生产、认证通过才能转移,压力非常大。

    “新厂区建成后,就陆续进入设备调试,这时要有技术人员赶一个多小时到新厂调试,还要保证老厂区生产线的正常运营,这在当时真是不容易。”许麦成回忆道。

到了2015年11月新厂区一次性通过了片剂、颗粒剂、胶囊剂、曲剂、丸剂、合剂、糖浆剂7个剂型的GMP认证,也在2015年年底,完成了180余只产品的注册地址变更转移和工商税务登记的变更。

      搬迁任务终于在2015年12月25日全部完成,一座现代化的中药厂以崭新的面貌踏上了新的征程。

4.jpg

      搬迁之后,新厂占地比原厂区扩大了近1倍。新厂区窗明几净,车间与绿化分布疏朗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香。

5.jpg

     “场地变大了,生产设备和装备水平更先进了,自动化程度更高,集约化生产能力更强,产能也提高了许多。”现任职胡庆余堂药业常务副总陆晓晶说,比如片剂产能提升40%,原厂年产7亿片,新厂年产达到12亿片,公司进口了全自动片剂外观检片机,以智能化分析数据,检测片剂的品质和规格是否达标。对每一批次药品的去向,新厂也建立了物流信息化系统和实验室数据追踪系统。这种严格自检与自查的做法在行业内也属顶尖水平。

6.jpg

       手工泛丸制法是中医药历史上最经典的炮制手法,现在只有胡庆余堂等少数中药老字号企业保留着这种原始制法。17岁的朱益军跟着父亲来到胡庆余堂,父子二人都将青春献给了这家企业。“虽然现在制药机械化水平很高,但最小只能做出直径3毫米的丸剂,再小尺寸的就只能靠人工了。”朱益军介绍。  

     “之前我是操作工,现在是技术工。”朱益军说,来到新厂之后,有了更多时间做药品科研,以前老师傅炮制药品多靠经验,传到他这一辈,他更多想的是如何把技艺用标准化流程记录下来,辅以数据参数,让传统中药焕发出科技的生命。

       戒欺、创新、合作、包容、责任,这是胡庆余堂药业对企业文化的全新定义,更是对祖训的升华。搬迁到余杭经济开发区后,杭州胡庆余堂药业再一次进入发展快车道,去年年底,胡庆余堂药业拿到了一张成绩单: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,获得杭州市“五一劳动奖状”荣誉。近3年,申报发明专利5项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。2018年,2项研发成果分别获得“浙江省科技进步奖”、“上海中医药科技奖”。

      145年前,“红顶商人”胡雪岩择址杭州吴山脚下,创建“胡庆余堂”。他定址是经过一番思量的:吴山上有座药神殿,上山香客必定家有病人,沿途香客必是中药铺“胡庆余堂”的精准客户。100多年后,“胡庆余堂”生产主体二次搬迁。也是顺应市场发展之举。秉承“戒欺”的理念,让这一老字号的招牌在市场上一直熠熠生辉,也迫使企业必须再次腾挪,以更多的空间为老字号赢得更大的市场。

       胡庆余堂药业的搬迁工作非常细致,紧紧抓住了员工这一核心,通过合情合理的政策,公开细致的操作,让搬迁中最为脆弱又最为敏感的核心群体,从慢慢理解,到全面拥护,最终让搬迁工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
       检验老字号搬迁成功与否,还得看传统技术有无得到进一步发展。搬迁后的“胡庆余堂”传承人得以更迭发展,传统技术得以升级,多个老产品得以恢复生产……勃勃萌发新芽的老树,无不昭示着搬迁后“胡庆余堂”更为强大的生命力。

       老树春深更着花,胡庆余堂的百年,不仅从晚清风雨飘摇时走来,也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。而在中医药备受重视的今天,这个江南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字号也翻开了全新篇章。